什么是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遵照特定的農業生產原則,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在這個定義中,后半句“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建立一個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是有機農業的關鍵所在。而“不使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及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則是表面的硬性要求。
目前的有機農業標準是允許使用符合有機生產外來的投入品。比如,一個地方的牧場生產的有機肥,可以被送到另一個地方的有機農場使用,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有機生產體系形成的難度。反過來說,要實現狹義上的有機體系循環,要同時進行有機養殖和種植才行。
總之,有機農業體系強調依賴于自然和生物之間的循環,即農業中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來實現可持續的投入-產出。因此,做有機農業不用化學投入品,關鍵是在“建立有機農業體系”,而不是單純的“不使用化肥、農藥”。在得到認證的有農業體系之下生產的農產品,才能夠被稱為“有機農產品”。
有人說,其實有機農業就是回歸到傳統農業,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去種植作物。而國際聯盟對有機農業的定義則告訴我們,有機農業并不僅僅是回歸傳統,它更多的是傳統農業的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結合。也就是在保留傳統農業的優點的前提下,用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思維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去發展有機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