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肥生產線的發酵供氧方式
在以秸稈與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條垛型堆積生產有機肥,為保證發酵堆內氧濃度在10%左右,采用通風槽和機械翻堆相結合是實用而有效的辦法,這樣既有利于將不同物料充分混合,減少或消除物料結塊及不均勻的現象,又增加堆體孔隙度,有利于氣體交換及好氧發酵的進行,增加50℃以上的天數,提高有機肥發酵質量。即在條垛中心建造寬度20~30㎝、深度10~20cm的通風槽,一般條垛長度不超過10m(超過10m應斷開,避免距離太長通風量不夠),堆制后2d左右發酵堆中心溫度升至50℃以上,維持一段時間后,當堆體中心低于50℃以下時用翻拋機進行機械翻堆,翻堆后的溫度又上升到50℃以上,這樣反復翻堆幾次,當對體中心溫度難以升到50℃以上,說明物料中有機物已基本分解完成,一般需要翻堆3~4次,每次翻后應即時將發酵堆形狀修復,并覆蓋好塑料膜。之后,有機肥進入后期腐熟階段,一般不再翻堆。
發酵槽式堆肥工藝根據供氧方式的不同分為風機強制供氧、翻拋供氧和風機強制供氧加翻拋供氧三種。發酵槽批次進出料工藝即是風機強制供氧加翻拋供氧的典型代表。
翻堆通氣。發酵過程注意適當供氧與翻堆(溫度升至75℃或以上時要翻倒幾次),升溫控制在65℃左右,溫度太高對養分有影響。有機肥料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進行發酵,發酵過程中要對發酵設備內進行供氧。